文章引自:顾明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创新——顾明远先生对话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J].现代教育技术,2024,(8):5-12.
摘要: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本次对话展现了一位教育学家对智能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见解。顾明远先生首先从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提高人工智能素养,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手段和目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这三对关系。然后,结合“双减”的政策背景以及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顾明远先生阐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并强调学习不应该竞争,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顾明远先生认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关键,需要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让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教育。最后,顾明远先生提出年轻教育工作者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力军,要不忘初心,坚持终身学习,共同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智能教育;因材施教;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素质教育;教育强国建设
顾明远先生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教育大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对智能教育行业的发展更是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指导。早在2019年,顾先生就为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报告》作序,在序言中提到“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发教育的一场革命,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方式、管理模式及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1]。近几年来,智能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教学减负增效等方面仍存在难点问题。顾先生一直高度关注智能教育的发展,曾多次参加年度智能教育论坛等活动进行相关研讨交流[2],此次莅临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考察,对“人工智能+教育”事业发展给予指导,并亲临研究院,针对智能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一些热点和疑难问题与研究院的全体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
一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个性化培养
研究院: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千年之后,中国教育人实现全面因材施教的教育梦想依然未变。目前我们正走向“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实现“可因材施教”提供了新动能。在“人工智能+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您认为要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实现因材施教?
顾明远先生:我们需要明确人工智能能够助力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即要尊重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而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能够助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通过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数据、爱好、习惯等信息,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智能技术具有开放性、个性化、互联性、资源互享等特征[3],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为每位学生设计个性化发展方案,助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因材施教,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过去,教书育人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培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4]。这就要求教师由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帮助者或是共同学习者,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师生的联结,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情,精准施教。当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教师了,人工智能虽然可以辅助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但仍无法像教师一样深入了解学生的细微情感,培养学生的心灵。过去我们有一种误解,认为使用了机器,师生之间就不需要交流了。实际上,机器的使用并不是要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是要建立“师-生-机”之间的有效联结和良性互动,从而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情绪状态等,助力实现精准化教与个性化学。
二 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研究院: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要,您认为未来教师应如何发挥智能技术的作用,更好地赋能教育变革创新?
顾明远先生: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与风险。目前,智能技术尚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教师对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优势和风险缺乏一定的认识,新技术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通过充分学习和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的作用,并在教学中积极使用智能设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助力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智慧黑板中的AI虚拟人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与虚拟人的互动中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潜在伦理风险,如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生成内容不准确等问题。教师应准确识别并规避这些风险,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设计时,需要对生成内容的准确性进行判断和修改,并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班级学情等因素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优化。
此外,为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教师还要处理好三对关系[5]。一是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发生转变,但是教育真正的目的——立德树人不能改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有家国情怀、真实本领、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处理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有一次,一位校长跟我说,现在学校的信息化程度高了,已经取消黑板了。但是我认为黑板不应该取消,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和在屏幕上播放PPT,对学生来说是不一样的。PPT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板书能够更好地呈现逻辑推导、公式推演等过程,也更易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例如,科大讯飞的智慧黑板就很好,它既是一块屏幕,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又是一块黑板,能够支持传统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助力教学[6]。三是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融入了很多虚拟世界的要素,可以让学生看到细致入微的内容,但是现实世界是复杂的,我们还是要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去体验,从而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情绪。
研究院: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出生人口持续下滑,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数比往年缩减超过了50%,许多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开始转向行政岗。您认为这种影响是否会逐步覆盖到中小学,在这种趋势下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顾明远先生:现在要做的不应该是减少中小学教师的数量,而是要提升其人工智能素养。由于出生人口下滑,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数量比例发生变化,教师数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当前,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个性化教学,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同时国家鼓励中小学阶段实行小班制,进一步提升了对教师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出现大幅减少和开始转岗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本身属于小班化教学,而中小学教育的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并没有广泛实施,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中小学班级人数将逐渐减少。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实施小班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师才能实现,不能因为学生数量减少,教师数量也跟风减少。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学生数量减少,教师更有机会实现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因此对于中小学阶段的教师来说,不必过于担心岗位变化。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当下,教师更应关注自身发展,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以应对新时代发展的新机遇、新要求、新挑战。
三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教育观念要转变
研究院:您刚刚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要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的内在要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如何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顾明远先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学习的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促进学习。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结合起来。例如,有的学校设立“快慢班”,希望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但实际上这变相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我认为学校不应该分“快慢班”,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应该拓展兴趣班,让喜欢跳舞的学生去跳舞班、喜欢科技的学生去科技班。参加课外活动并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课堂质量提高。因此,课堂不仅要呈现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做好家长的观念引导;家长也要主动配合学校,支持学校的工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人成才,加强家校协同,素质教育工作才能健康开展,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是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例如,学习一个数学公式,过去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记住公式,以应对考试;而现在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了解这个公式到底是怎么来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并将这种思维应用于考试。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其应试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就像“双减”政策要求下学生作业减少了,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一定会下降。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设计者,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作业,不再使用题海战术,而是通过有效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升了,应试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例如,前年我们请了两位教师到一所小学去讲同一门课,其中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三个常规题目,而另外一位教师只布置了一个思考性题目,结果发现有思考性的题目带来的学习效果更好。可见,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一堂好课就是看能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7]。
研究院:2021年,国家颁布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高效课堂,助力教学减负增效[8]。但当前仍然有一些家庭把学生校外培训的重点放在作业辅导和学业水平提升方面。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顾明远先生:学生负担过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观念原因。在社会原因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校际教学质量存在差距,家长为求最大利益而“内卷”,学生的学习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观念原因方面,一些家长坚持固有的应试思维,总以为知识学得越多越好,作业越多越好,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伊索寓言》中有一篇故事叫“下金蛋的鹅”,让我很受启发。内容是说一个老太太养了一只鹅,这只鹅每天下一个金蛋,老太太就想着如果喂两倍的饲料,会不会每天能下两个金蛋,于是老太太开始每天给鹅喂更多的饲料,结果鹅反而不生蛋了,老太太很生气,认为鹅一定把金蛋藏肚子里了,便决定将它宰了取出金蛋,可是当她剖开鹅的肚子后,却发现鹅的肚子里根本没有金蛋,只有一大块肥油。我觉得有的家长就像这个“老太太”,想让学生“生金蛋”,结果却适得其反,所以到底是学得越多越好,还是少一点好?是被动地灌输给学生好,还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好?需要家长深度思考。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9],因此应该把学生从重压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兴趣、自主地学习。“双减”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当前社会的竞争现状和大家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但要知道,教育是有规律的,学生的发展还是要顺其自然,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只有培养了兴趣,拥有了“内驱力”,学生才能产生不断钻研的专业志向。减负对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确实是有益的,以前的学生可能要学到十一、二点不睡觉,身体都搞坏了,而“双减”以后学生可以加强身体锻炼,参加喜爱的活动,实现个性化成长[10]。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也可以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作用,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教育机器人这类智能教育产品,以及无人机、创意编程这类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以趣味的学习方法来化解学习压力,这样既能培养科技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此外,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点,学习一讲竞争就是“内卷”。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观念:社会是需要竞争的,市场经济也是需要竞争的[11],因此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实际上,培养竞争意识是有必要的,但这个竞争意识不应该是学习上的竞争,而是将来到社会上去竞争,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提出:“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教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12]因此,学习没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四 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研究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为此,2023年,教育部提出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请您谈谈教育强国未来5~10年的重点建设方向。
顾明远先生: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需要在2035年完成,还有不到11年的时间,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其中提高质量是关键[1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提高质量,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教育水平的差距,也是教育观念的差距。例如,从区域教育发展来看,当前西部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虽然已经得到了改善,但仍有一些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教育发展差距,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虽然西部地区学校有了各种技术设备,但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存在教师不会用、不想用的现象。从学校之间的发展来看,一个城市有“好学校”,也有一些“薄弱学校”,家长总喜欢把孩子送到“好学校”。例如,北京、上海的部分“新学校”基础设施建得比“老学校”好,但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老学校”,因为家长认为“老学校”的师资条件、教学质量比“新学校”更好。此外,教育强国建设所强调的教育公平不是人人都一样,而是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当前有些地方有发展机会,有些地方没有发展机会。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助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研究院: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一直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您认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要如何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助推教育的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呢?
顾明远先生:我认为可以有效整合技术专家、教育信息化专家与学科专家的优势。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值得肯定的,未来需要在合作过程中加强技术专家与教育信息化专家、学科专家乃至一线教师之间的协同。首先,教育数字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本身,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过去“电化教育就是搞技术”的观念,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既需要技术专家、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指导,也需要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深度参与进来。例如,1991年,教育部任命我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我是做教育出身,当时对技术并没有研究,让我担任主任委员就是因为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教育为指导。教育技术虽然是以技术为重点,但是教育的根基不可忽视,两者需相辅相成。其次,智能教育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应充分考虑其在教育的实际应用需求,思考所设计的功能是否能真正为教师所用。利用智能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这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的课堂需求、课程要求等。因此,高校与科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除了关注技术发展及其与教育的融合创新,还应关注技术在具体教育教学场景与具体学科的应用,以深入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智能教育产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五 年轻教育者要坚持终身学习,真正把技术用在教育上
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表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您作为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我国“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和践行者,能否和教育界的年轻一辈分享下,您能够在教育领域深耕,保持终身学习的原动力是什么?
顾明远先生:“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发展经历了很长的过程。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成人教育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作了题为“终身教育”(Education Premanente)的主旨报告,提出“终身教育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14]。1972年,《富尔报告》首次将“终身教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之中。两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强调教育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和终身学习的观点。直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才首次使用“终身教育”的概念,随后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思想从提出到发展,逐渐进入我国并影响教育的发展。
我坚持终身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是出于为教育服务的初心,另一方面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从事教育的初心就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受到好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不断地学习,我把自己的文章和随笔编辑成《杂草集》《野花集》《绿叶集》《泥土集》等出版,这几本书反映了我的教育人生。2020年,我本想就此收笔,但是仍不断有教育问题出现,我觉得我还不能停下来,应该针对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于是提笔写下《时雨集》。另外,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促使我不断学习新技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下,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到科大讯飞,在参观访问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进展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教师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素养,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促进教育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
研究院: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正在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教育科技企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嘱咐和期望?
顾明远先生:年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力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重大的、甚至革命性的变革。对教育行业从业者来说,一是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二是要始终关心教育,真正把技术用到教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年轻人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掌握着先进技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真正把新技术应用到教育育人中,真正做到国家提倡的“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才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我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充满期待,相信通过新一代青年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使教育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最后,祝愿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在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研究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在推动产教融合、构建智能教育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生态上发挥更大作用,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希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人工智能+教育”的美好未来。1
[1] 本文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焦丽珍和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张金霞、黄倩倩、郭涛歌根据对话内容整理。
来源|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