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快建设优势学科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现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方向定位、内涵分析和策略实施三个维度展开,探讨教育强国背景下优势学科的建设策略。立足新时代发展,应正确把握优势学科建设方向,以师资队伍和研究平台为基础,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学科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贡献。通过构建协同驱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前沿交叉研究、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策略,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 教育强国;优势学科;建设策略
优势学科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前沿知识生产应用以及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落脚点。加快建设优势学科,对构建高校高质量学科体系,深化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2]。这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对学科建设水平、质量、贡献与国际影响力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加快建设优势学科已成为高质量学科体系建设及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的重点任务,也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既要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又面临着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知识生产模式、教育方式、科技水平飞跃式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正确把握优势学科建设方向,达成怎样的学科水平,如何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并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值得深入思考。为此,有必要从方向定位、内涵分析、策略实施三个维度讨论优势学科建设,为发挥优势学科“头雁”效应,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提供参考。
立足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需求,精准确立优势学科建设方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世界一流大学与优势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教育强国的使命与目标,可以进一步确立优势学科的建设方向。
一是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态势席卷各个领域,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目前的高等教育转型及学科设置调整滞后于社会转型升级速度,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贡献有限;学科设置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错位[3]。需要面向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建立具有前瞻性、贡献度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在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领域超前布局学科专业,加快建设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急需的优势学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模式不断重构,科学研究的范式加速演进,科学、技术、工程加速渗透与融合,学科交叉、跨界合作、产学研协同成为趋势[4]。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向着追求问题解决,协同知识创新方向发展[5],学科边界日益打破,交叉融合成为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学科交叉有利于不同领域知识相互碰撞、融合,发现新问题,用多元化方式解决新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也提到“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6]。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建设的同时,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发展,保持学科的多样性。许多冷门学科的基础研究往往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于能够支撑国家战略、支持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的冷门学科应尤其重点关注,保障学科发展。通过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方面建设一批优势学科,有效促进前沿科技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是聚焦更高水平突破,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建设世界顶尖学科。一流学科为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优势学科是一流学科的深化和拓展[7]。结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双一流”建设步骤,首先应该适度扩大一流学科建设范围,使更多学科能够进入一流学科行列,为优势学科建设打下基础。其次,遴选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特别突出的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通过培优行动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优势学科质量,使更多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乃至前列,最终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学科。
四是完善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学科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学科配置资源的力度。学科监测作为动态掌握学科日常的方式,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类型[8]。在破“五唯”评价导向下,学科监测评价体系应倡导以质量为核心,侧重考察学科发展质量,注重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中的实际贡献,“以评促建”引导学科高质量发展,促进优势学科建设,最大化发挥社会服务效能。为避免“千校一面”,在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上更关注学科特色,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学科。高校需要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引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和投入,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动态优化学科方向与布局。加大学科资源配置力度,汇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相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将资源聚焦于前沿科技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攻克国家重大战略技术、“卡脖子”技术难题。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科学分析优势学科建设内涵
面向教育强国的建设战略要求,优势学科要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等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师资队伍和学科平台是支撑学科发展的动力要素,也是优势学科建设的关键基础。没有世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研究平台,学科建设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势学科建设要以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学者为目标,特别是要凝聚一批领军学者和青年拔尖人才,组建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团队。同时,应配备与学科水平相匹配的高精尖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支持。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目标,推动校内外资源共享,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科研效率。
第二,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是优势学科建设的导向目标。作为人才资源中的稀缺资源,拔尖创新人才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9]。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优势学科应以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探索交叉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多元化思维。同时,需强化教育、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效应,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战略人才支撑。
第三,代表性科研成果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优势学科应以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为使命,聚焦学科前沿领域,开展长期、深入的原创性与创新性研究,深耕基础研究领域,致力于取得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卓越发展。能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在国防、能源、医疗等战略性领域贡献学科力量。同时,优势学科应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强调成果实际应用价值,提高成果转化效能,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切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此外,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摒弃“唯数量”,以质量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第四,国际合作是提升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优势学科争创一流的内在要求。优势学科应以全球视野为导向,深入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国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实施,开展联合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产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科研成果,并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显著提升学科的国际声誉与学术影响力,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优势学科应具备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吸引海外优秀学生与学者,全面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第五,可持续发展是学科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确保优势学科长期繁荣的重要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学科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学科生态系统的优化与完善以及社会服务与学科价值的拓展。优势学科应致力于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方面取得持续突破,通过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等不断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学科生态作为学科生长的土壤,对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应当通过构建动态优化的高质量学科体系,促进学科间的协同发展与动态平衡。此外,优势学科建设要能够服务地区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并获得学科发展所需的资源,以此确保学科在长期发展中保持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学科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学科创新能力、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社会价值的可持续提升。
第六,学科声誉与社会贡献是学科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优势学科建设的价值追求。优势学科应通过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原创性研究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显著提升其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需扎根中国大地,形成独特的学科品牌,成为高校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名片”,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并能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此外,优势学科不仅应在学术能力上获得广泛认可,还需通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维方式彰显其社会价值,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实践引领。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系统探索优势学科建设策略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需要建成一大批优势学科,并且有一批学科成为世界前列学科或者顶尖学科,要围绕上述目标,探索优势学科的建设策略。
1.构建协同驱动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首先,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驱动机制,产学研结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优势学科建设要立足这三个支撑点,发挥教育支撑、科技引领、人才驱动的协同作用。在教育方面,强化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的融合,完善学科知识体系,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在科技引领方面,聚焦前沿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创新科研技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求,也反哺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在人才驱动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为学科建设优质师资队伍,为科研创新培养领军人才。
其次,构建优势学科引领、多学科动态平衡的良好学科生态。学科发展既需要持续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也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切的制度体系,更需要构建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和谐生态系统[10]。应加快构建开放、协同、动态平衡的学科生态系统,通过政策倾斜与资源投入,推动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交叉发展和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学科生态的整体优化与全面提升,为优势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支撑。
最后,要回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围绕科技发展前沿、国家战略急需方面进行超常学科专业布局。学科的良性发展既要遵循学科增长知识的内在逻辑,又要依赖外生逻辑回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诉求,驱动学科的快速崛起和“高峰”学科诞生[11]。要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围绕数智技术、国家战略科技需求布局学科专业,建设回应社会发展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
2.提升自主培养能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是优势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特别是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方面。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时期,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阶段,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亟需自主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教育强国提供高素质劳动力支撑。
一是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推动小学、中学、大学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本研贯通培养,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紧密衔接,强化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的融合。在扎实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原创能力培养,通过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地方以及高校之间的合作育人机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要通过打破联合培养壁垒,强化产学研协同共育机制,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场景应用贯通融合、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科技前沿与行业发展交叉融合的创新能力[12]。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培养一批能够服务国家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强化国际化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研究的机会,拓展全球视野。
二是要推进一流本科与博士教育,对优质生源进行拔尖培优。“拔尖计划”“强基计划”推出以来,高校层面形成了高校少年班的贯通式培养、大师领衔的拔尖人才培养、强化通识教育的书院制培养、注重充实式的泛拔尖培养等多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13],取得了自主培养拔尖人才的实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衔接、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方式,集中优势资源选拔一批新兴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具有专长的人才,进行个性化培优与贯通培养,拔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流本科与博士教育。加强博士教育,给予博士生自由探索空间,鼓励聚焦前沿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科研训练与课题项目实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堪当科技攻坚大任的领军人才。同时,引入海外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设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
3.开展前沿交叉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聚焦技术难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科学研究,是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现代复杂工程系统的背后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综合体,开展基础研究、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与方法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突破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行业应用的割裂壁垒的前提。为此,需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源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支撑。同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学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解决重大难点技术问题,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追求重大原创性成果,改革科研评价体系。追求重大原创性成果是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目标,需改革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成果评价,落实“破五唯”政策,注重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影响力和成果转化带来的社会服务效能。同时,鼓励长期研究,支持高层次人才在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实现重点领域“从0到1”的突破。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模式创新。首先,需提高交叉学科广度与融合度,鼓励跨学科研究,培育新兴学科方向,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其次,提升跨学科科研合作比例,推动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提升科研效率。此外,鼓励跨学科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设立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推动科研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优化交叉学科组织模式,通过设立多样化、虚实结合的交叉学科中心、交叉学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促进多学科专家学者交流碰撞,为解决前沿领域难题提供新思路、新办法,提升科研效率与创新活力。
4.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国家现代化治理。优势学科建设要锚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聚焦重要战略科技问题,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研究,为国家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关注国家治理与民生需求,立足政治时局与国际形势,为解决现实问题和困难提供理论支持,真正实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服务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学科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优势学科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也是强化学科社会服务功能的核心举措。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技术转移、产业合作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通“创新技术萌芽—专利申请策略—市场需求对接—成功产业化”全链条路径[14],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区域层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转型,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5.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开展联合研究与学术交流项目及实质性科研合作项目,在合作实践中拓展优势学科的国际视野。鼓励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显著增强学科的国际话语权与学术影响力。此外,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优秀学生和学者,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构建多元化的学术生态。
倡导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通过推动多边合作,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上,与多国开展深度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挑战。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体现优势学科的社会责任与全球担当。
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外经验相平衡,既要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模式,确保优势学科能够在国际化进程中保持独特性。同时,也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与现代化,提升学科的全球竞争力。通过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为全球学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01-20(6).
[3]包水梅,陈秋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24(18).
[4]蔡三发,蔡艳丽.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高质量学科体系建设内涵特征与路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4(1).
[5]白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的高校学科建设逻辑[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6).
[6]宣勇.论大学学科组织[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5).
[7]王战军,王洪才,陈亮.加快建设优势学科的多维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25(1).
[8]梁枫,王靖媛.“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方法:从学科监测到学科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6).
[9]严纯华.科教融汇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25(2).
[10]黄涛,黄培森.生态系统视域下的高校学科建设: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8).
[11]安世遨,白强.高校学科良性生态的生成逻辑、应然特质与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24(4).
[12]杨丹,康国政,崔凯,等.分类分层,自主培养,构建研究型行业特色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5).
[13]王新凤.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与实践难点[J].中国高教研究,2023(7).
[14]张天雪,许志通,马银琦.新质生产力跃迁之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路径与门槛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25(1).
作者:蔡三发 田少艾同济大学
原载2025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